“喂,是王大夫吗?我退烧了,但还是有点咳嗽。”


【资料图】

“多喝水,我开完这个医嘱就过去看你。”

王小东负责的病区里很多病患都有他的手机号,身体不舒服了,心情低落了给王大夫打个电话,他来看看,或者在电话里聊几句,病患们就能舒心些。

王小东是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的医生,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向单位递交了请战书。“我希望能到疫情的主战场,最前沿,成为呼和浩特抗击疫情战斗的一名排头兵。”接到指挥部的电话后,已经在医院闭环工作了23天的他没来得及与家人道别,就踏上了没有硝烟的战场。他进驻方舱医院后,熟悉工作流程,开具医嘱,检查患者……夜以继日,不敢有丝毫懈怠。

和王小东一起在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方舱医院并肩作战的还有他同科室的伙伴们。肝胆胰脾外科这支队伍有个共同点,他们在治疗患者的同时,十分关注患者的心情,患者们感慨地说,大夫们像是自己的朋友。

11月24日上午8点,张建强准时来到他负责的病区,和上一个班的医生交接完后,他开始处理当日的医嘱和转诊等工作。“每天处理的病例大概在20例至40例之间。”张建强介绍。病患多的时候,一个病区有800至900名患者,张建强忙起来时会提醒自己,说话的节奏再慢一点,对病患的态度更耐心一点。“我能感受到,我们说话的语气和对待患者的态度,会对他们的心情产生很大影响。病人的身体和心理相对都比较敏感,我希望能够给他们传递一些好的感受。”

张建强负责的病区里一位女患者和孩子因确诊时间不同,被安排在了不同的方舱。为此,女患者的情绪一度十分激动,张建强和当班的医生护士就轮流陪着她,一边劝解,一边积极协商,帮助她调整到了孩子所在的方舱。“她的心情我们能理解,所以当她有些过激的言语和行动时,我们首先想着是怎么让她的情绪稳定下来,同时努力去沟通协商解决实际问题。”

10月19日就来到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方舱医院的贾广鹏,是同科室比较早进入方舱医院的医生。比起繁重的工作量,贾广鹏觉得心理压力是他在方舱工作中面临的更大挑战。医患之间的关系在方舱这个环境中更加紧密,贾广鹏的心理压力一部分来自对本职工作强烈的责任心,一部分是与患者的心理连接使然。

“我们病区有一名工大的学生,入舱后有严重的睡眠障碍。我们在给他提供药物治疗后效果不是很明显,我就主动和这名学生聊天,交谈中他说,同学们都出舱了,他很羡慕,听说有的同学出舱后复阳了,他很担心自己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贾广鹏觉得,这名学生的睡眠障碍是他焦虑情绪的外化,就反复和他谈心,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顺利出舱了,贾广鹏的心里才有了些许的释然。“方舱的工作有辛苦的一面,也有单调的一面,我们需要调节好自己的心理,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贾广鹏说。

“你们太亲切了,不但为病人解除病痛,还带给病人温暖!”

“叔叔,你是我的榜样,等我长大了,也要做一名医生。”

当王小东和他的同事们听到患者们真心表达的感谢话语时,会将此转化为工作动力。作为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坚守是每一位患者的希望,更是战胜疫情的力量。(记者王雅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