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琼斯 梁银妍


(资料图片)

近期,硅谷银行等海外银行风险事件,持续引发市场关注。分析人士判断,相关事件对我国金融市场及银行体系的影响有限。

海外银行风险事件的发生,折射出部分海外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资产负债管理不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管理失当与激进扩张等问题。与之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稳健,“安全垫”持续夯实,资产负债表更健康。同时,我国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不断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金融保障体系,为抵御可能的外来冲击筑牢堤坝。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健

分析人士判断,海外银行风险事件对我国金融市场及银行体系的影响有限。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认为,目前看,硅谷银行事件对中国金融市场冲击非常有限。申万宏源研究所银行业主管郑庆明预计,相关事件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非常有限。

向内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稳健,主要监管指标居于合理区间,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流动性水平合理充裕,资产负债管理持续优化。同时,我国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取得重要进展,银行体系的“安全垫”进一步夯实。

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5.17%、12.30%、10.74%,均较去年三季度末提升;拨备覆盖率达205.85%;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47.41%,流动性比例为62.85%,存贷款比例为78.76%。

“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业资产占比超过九成,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经营稳健,特别是大型银行评级一直优良,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压舱石’,少数问题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取得重要进展。”人民银行近日召开的2023年金融稳定工作会议指出,我国金融运行整体稳健,风险可控。

向外看,海外银行风险事件发生的背后,透露其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资产负债管理不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管理失当与激进扩张等问题。与之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投放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债券投资比重相对较低,资产负债表结构更加健康。

郑庆明表示,我国商业银行展业充分聚焦实体经济和信贷投放,不存在类似部分海外银行大幅配置债券投资的情况。尤其自2017年金融去杠杆以来,我国银行业发展步入了“总量稳、结构优”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上市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更健康,无论是流动性指标还是资产质量表现,都无需过度担忧。

货币政策稳定 避免出现“涝旱急转”

我国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为抵御可能的外来冲击筑牢堤坝。

招商银行研究院认为,总体看,此轮风波更多地是疫情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剧烈变化的投影,折射出高利率叠加流动性收紧之下美国金融体系脆弱性显著上升。

对比鲜明的是,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信贷总量有效增长,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2022年,我国CPI同比上涨2%,远低于8%以上的全球平均通胀水平,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保持了物价基本稳定。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王剑表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注重从供给侧发力提升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保持总量适度,走在市场曲线前面,前瞻、精准进行流动性调节,始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另一方面,促进结构优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郑庆明认为,我国利率调控“以我为主”,不存在货币政策的“急转向”。在搞好跨周期调节的同时,货币政策兼顾短期和长期、内部和外部的均衡,确保利率处于合理区间,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这是避免出现类似海外银行风险事件的“压舱石”。

金融稳健运行的制度基础夯实

我国持续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金融保障体系,为应对各类潜在风险织密安全网。

2018年,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以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郑庆明认为,在监管政策引导下,我国各商业银行非常重视负债管理和核心存款的稳定性。上市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等关键指标均满足监管要求。

近年来,我国金融稳健运行的制度基础不断夯实——金融稳定立法工作成效显著,实施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不断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其中,截至2022年9月末,全国共有4015家存款保险投保机构,存款保险50万元偿付限额能够为99.3%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

王剑表示,我国通过严格监管政策,减少中小银行对同业业务的过度依赖,杜绝相关机构走同业过度扩张和忽视风险管理的扩张老路。此外,我国持续完善对中小银行的制度性支持,比如通过专项债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整体看,当前我国金融机构更加安全,现阶段不存在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王剑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