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中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脚步匆忙。

手机振动,一条信息点亮手机屏幕:“唐主任,我现在身体恢复得很好,已经进行康复训练了,很快我就能重返训练场了……”


(资料图片)

读着短信,唐忠志马上没了倦意。作为中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唐忠志还有另一个被基层官兵熟悉的头衔:该医院战创伤救治专家组组长。

2022年10月,正在训练的空军某部军官汪明突发高热、昏迷,各项生理指标紊乱,全身多脏器衰竭,经当地医院初步诊断为热射病。

部队体系医院迅速向上级医院转诊,联系中部战区总医院给予支援。随后,汪明被火速转运至中部战区总医院。

“即使只有1%希望,也要付出100%努力,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战友生命。”中部战区总医院党委启动应急保障预案,调动救援力量,依据预设救治流程,确保转运过程万无一失。

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唐忠志带领团队24小时守护在病床前,实时掌握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过医护人员半个月的精心治疗,汪明逐渐恢复意识,病情基本稳定。

唐忠志已记不清参与过多少次这样的紧急救治。以最快速度挽救官兵生命,是他对职责使命的定位。“救护生命,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长期以来,唐忠志始终保持一个习惯:手机不关机。

“提高救治效率、挽救战友生命,关键是要建立精准畅通的救治链路。”唐忠志说,《军人及军队相关人员医疗待遇保障暂行规定》颁布实施后,医院急诊科和军队伤病员管理科专门组织了一次摸排调研。他们发现,基层官兵对战创伤急重症的送诊、转诊、救治等方面的需求较多。

根据调研数据反映的问题,他们梳理救治链条上的每一环,搭建起一条从基层部队到军队医院的“战创伤救治链”,为部队急重症患者开辟就诊绿色通道。在此基础上,医院战创伤救治中心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和救治体系。

一年多来,这条救治链条被反复验证,应急预案和救治体系得到优化。军人军属和军队相关人员感受到了就诊的高效与便捷。(■覃丽萍  本报特约通讯员  崔寒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