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作者:张小丽
不管在机关还是在基层,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这样的年轻干部:明明只有三四十岁,干起工作却抱着五六十岁的“老同志心态”——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找不到激情。年纪轻轻却总是摆出一副熬日子、盼退休的架势,严重影响基层工作运转。
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四十岁正是人生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黄金年华”,干事创业、一展宏图的“大好时机”,缘何部分基层干部却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干劲?其背后,有人少事多的“压力”、分工不均的“折腾”、“待遇不忧”的“掂量”、“提拔无望”的“焦虑”,再加上个别“裙带关系”上位、鞭打快牛等不良风气影响,让年轻干部滋生了“看破红尘”的心态,摆出了一副熬日子、装样子、盼退休的架势。说到底,是信念不坚、精神缺钙的“思想病灶”,更是怕担责、不作为“软骨病症”,是作风病现了形,更戳破了监管缺失的“脓疮”。
按照干部成长的基本规律,30岁到40岁这个阶段的干部,是干事创业、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黄金年龄,也是人生中意气风发、精力最为充沛的时候。可为何本该拼搏、奋斗的年龄,有一些同志却选择了安逸和“躺平”?其中原因,值得深思。据《半月谈》杂志的文章分析,一些基层年轻干部动力不足,士气不旺,“老气横秋”,主要同高压的工作环境、难以破解的晋升“天花板”和物质激励不足等问题有关。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广大基层干部,是基层治理的主力军,他们处于服务群众的第一线,这支队伍的能力素质和精神状态,决定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也直接影响着群众对“人民公仆”形象的认知。特别是当下,包括乡镇街道在内的一些基层单位,承担着“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艰巨任务,作为中坚力量的年轻干部,如果干劲不足,“人未老心先老”,进而选择“躺平”,很多工作的质量就无法保证,就有可能引发这样那样的问题。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干好手头工作是本职要求,履行肩上职责是分内之事,既然选择“干这一行”,就要“爱这一行”,更得“干好这一行”,努力用埋头换出头,有为换有位。年轻干部作为服务上下的“桥梁”,连接左右的“驿站”,沟通内外的“窗口”,要牢树在岗明责、在职守责、在位尽责的意识,不断提高“责无旁贷”的自觉性和“尽职尽责”的使命感;要端正工作态度,坚持积极履职不推卸,勇于担责不推脱,主动对接工作要求,承接工作任务,面对工作挑战不退缩、直面工作难题不回避,用工作成效检验责任落实;要有“不让自己过得太舒服”的高度自觉性,把工作当事业来干,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做到出手既代表自己最高水平,出手就是“精品”。
不管年龄有多大得干部有进取心是好事,能促进更好地去创新性开展工作,去高质量完成工作,去想方设法攻破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但是,如果事事讲报酬,把工作取得的成绩作为向组织、向领导要提拔、要荣誉、要待遇的“筹码”,不愿当“绿叶”,不甘当“人梯”,缺乏牺牲和奉献精神,心态失衡,急功近利,久而久之只会让自己心胸越来越狭窄,情绪越来越急躁,在成长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年轻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正确对待个人得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工作抓实抓细,要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断乘风破浪、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