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跟随参赛官兵的脚步来到李墕山,我们不难发现这场比武竞赛的不同之处——更像是一场持续了5天5夜的战斗。不仅比米数、秒数、环数等单项课目,参赛队员还需要全程自行感知、判断、处置赛事构设的游动警戒、武装劫持、逃窜隐匿等80余种复杂“敌情”。

这种连续作业的比武模式,不仅考验着参赛队员的战术素养和血性胆气,还考验着整个小队指挥的精确度、协同的默契度、技能的娴熟度。

站在李墕山上眺望未来反恐战场,我们发现,唯有不断提高官兵的军事素质和团队作战能力,才能应对战场上的瞬息万变。

回望赛场,眺望战场。在复盘与反思中,大家形成这样的共识:赛场夺冠不等于战场打赢,从赛场到战场的距离还很远。只有认真总结比赛的经验、做好比赛的“下篇文章”,才能不断缩短赛场到战场的距离。

如果说“赛场之变”是练兵平台的重塑,那“理念之变”则是引领官兵战场思维跃升的动力。练兵场上,我们只有把对手想得强大些、把“敌情”设得复杂些、把战法练得娴熟些,才能适应未来的“战场之变”。

从“赛场之变”到“战场之变”,我们不妨多想一想,今天的训练能满足任务需求吗?这样练在战场上有没有用?有多大用?还能不能改进?

平时头脑中多想一些这样的问题,我们才能在未来战场作出更好的回答。(■刘 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