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连队“家乡话”风波平息一段时间了,但我依然记忆犹新,内心有一些感悟想与大家分享。

事情要从列兵张育铭说起。一次训练间隙,官兵们围坐在一起休息聊天,分享训练心得。在一片热火朝天的氛围中,形单影只的张育铭格外显眼。

张育铭下连以来一直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现在这是怎么了?担心他遇到了困难,我上前了解情况。面对我的询问,张育铭起初并不愿回答,只说“没事”,在我的一再追问下,他才吐露心声。

原来,张育铭这批新兵共有4人来到连队,除了他以外,另外3人都是同乡。平时工作训练人多时显不出来,但每到三两人聊天时,另外3人便习惯聚在一起用方言交流,而张育铭则成了难以融入的“外人”。

几句家乡话看似凝聚同乡情,却也无形中拉远了与其他战友间的距离。张育铭的经历引起了我的警觉。在部队遇到同乡的情况不算少见,乡土情结人皆有之,但是尺度把握不好,很容易出现“小圈子”“唯老乡是亲”等不良风气。为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我开始思考,如何教育引导官兵正确处理同乡战友之间的关系。

当晚看过新闻,我便见缝插针开展了题为“同乡情·AB面”的随机教育。讨论交流中,中士安云阔直言,自己在新兵连时人生地不熟,是同乡战友的相互鼓励支撑他顺利度过适应期。但也有人说,有的战友讲老乡不讲原则,讲乡情不讲规矩,与同乡三五成群结成“小团体”,故意排斥其他战友……

“同乡战友由于方言相通、风俗相同,感情近一些、交往多一点是正常的。但既然来到部队,大家就是一家人,同乡之情不应成为战友情谊的阻碍,更不能打着同乡的幌子搞‘小团体’。”教育结束时,我作了简单总结,不少人若有所思。

在随后的连队生活中,我发现了不少可喜的变化:张育铭和战友围坐在一起,大家互相介绍家乡风情,相约日后休假互访;一排开展“教你一句家乡话”活动,天南海北的方言土语引得大家捧腹大笑,融洽了关系、增进了感情……战友关系与同乡关系相互交融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整个连队的战友都成了自己的“新同乡”,战友情谊也更加深厚稳固。

“这次任务我想参加。”前不久,连队受命与驻地学校展开合作,不少官兵毛遂自荐。问及理由,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驻地就是第二故乡”“想为驻地贡献力量”。这让我感动之余也有了更深的思考:时代在发展,人们对“家乡”的认知不再囿于土生土长的那片土地,一线带兵人应该教育引导官兵跳出“同乡圈”、打开“大格局”,构建良好的内部关系,助推连队向上向好发展。(■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无人机连指导员  慕佩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