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护生灵
“讣别”一只圈养兔狲 激发更多“野保”共情
( 2022-12-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年终报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记者莫鑫
2022年10月10日,西宁野生动物园发布了一则讣告:“中国唯一一只圈养雄性兔狲——狲思邈,于今天早上9点50分,走了。终年七岁半。”
对这只网红兔狲的突然离世,网友们纷纷表示“太突然了”。人们翻出曾经为它拍下的照片,在评论区向它告别。
这只野生雄性兔狲自2015年被救助后,经人工育幼一直生活在西宁野生动物园。动物园常常发布它的成长日记,记录着这只高原精灵的喜怒哀乐。许多网友看着它长大,有的人每天刷着微博“云吸狲”,有的人则专门飞赴西宁“奔现”。
就像讣告中说的,它“用自己的一生,让无数人知道,了解,关注,关心兔狲这一物种”。
“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
在西宁野生动物园入园处,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的名言被写在第一块科普牌上,也被园区的工作人员奉为圭臬。他们希望游客亦能从中有真切感受。
它们火了,网友爱了
“给动物发讣告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国外许多动物园已成惯例。西宁野生动物园也不是第一次给去世的动物发讣告。”副园长齐新章2012年2月入园工作,转眼十年过去了。
2022年8月16日,西宁野生动物园官微为“黑豹老奶奶”发布讣告。这是他们第一次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园内动物去世的正式讣告。
在齐新章看来,在网上为动物发布讣告是对去世动物的尊重,也是对关注和关心动物的社会公众负责。
从2015年起,西宁野生动物园开始重视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作用。2017年他们围绕青藏高原的本土物种打造“明星”动物,旨在通过它们的点滴日常,提升人们对这些物种的关注度和动物园的知名度。
在不少工作人员看来,园里一些动物明星走红,纯属“无心插柳柳成荫”。2017年,国内首例人工繁育的雪豹年满一周岁,西宁野生动物园为其举办征名活动。这只幼年雌性雪豹,被命名为“傲雪”。
此后,工作人员经常发布傲雪的照片和视频,它的成长故事逐渐被网友熟知。傲雪也成为西宁野生动物园第一只明星动物。
有了前面雪豹明星之路的成功,西宁野生动物园发现独有的兔狲身上同样具备网红的潜质,刚好兔狲又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由此以“狲思邈”为代表的兔狲成为第二个“捧红”的明星物种。
如今,西宁野生动物园已成功打造超过20只明星动物。作为青藏高原本土物种的雪豹、兔狲、荒漠猫、高山兀鹫、猞猁等,借由网络为公众熟知和喜爱,成为许多游客来到西宁野生动物园必须打卡的物种。
网友们还将对动物的喜爱转化成实际关怀,源源不断地向西宁野生动物园捐助爱心物资:“逗猫棒两把127584”“无尘型猫抓板8块663783”“方便面4大包598133”……这些捐赠物资和信息,会定期在动物园官微上发布。
人们不只独爱青藏高原的动物们,过去一段时间,每当野生动物的故事见诸报端,总是牵动人心。
2021年,人们为“逛吃”的云南象群组建“追象粉丝团”,为“完达山一号”的猛虎归山日夜牵挂。2022年,人们为搁浅抹香鲸的获救感到有“鲸”无险,更因长江江豚种群的数量恢复乐见生态蝶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野生动物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年过去了,野生动物有的数量恢复,有的靓影再现,人们对它们的境况更挂念了。
动物在园里,生活很纯粹
借助网络的力量,西宁野生动物园的知名度打出去了,游客纷至沓来。但经常会有游客向园区反映:我们来动物园怎么看不见兔狲呢?
原来,考虑到野生动物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园方为了降低兔狲的应激反应,专门打开了内场通道。兔狲想躲起来的时候,可以选择不出来见人,可谓“闹静由狲”。
饲养员告诉记者,能有个地方躲着,是对兔狲心理压力的极大缓解,照顾动物的心理状态,是重要的丰容工作。
在人工圈养条件下的野生动物,通常较难“享受”到野外生活时的自由,丰容就是根据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原栖息地环境特点,通过采取食物、环境等方面的刺激,使动物展示出更多自然行为、恢复其原有的天性。
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甘肃小伙鲁荣,2020年硕士毕业后来到西宁野生动物园工作。园内的丰容工作令他印象深刻。
“在西宁野生动物园做一只老虎,挺幸福的。”鲁荣感慨道。
“这里的动物内舍条件算不上‘高大上’,但外场面积很大。考虑到东北虎在山野的生活环境,园方专门依山为东北虎建造了生活区域,并在域内种了很多树,模拟东北虎可以在山林中隐藏自身的环境。在这儿,东北虎甚至可以从山上跑到山下。”鲁荣说。
有一次,西宁野生动物园救助了一只在野外受伤的雌性雪豹,因为当日临近霜降,便取名为“凌霜”。救助后,工作人员发现凌霜连羊羔都咬不死,没有办法在野外生存,只好留在动物园中。
凌霜是一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的“小姑娘”,戒备心理极强,稍有感觉存在威胁,就会疯狂地龇牙和扑咬,所以一直是单独喂养。
有一段时间,饲养员将一只老年雄性雪豹“大虎”给凌霜做邻居,并在夜里观察到它们会隔着铁笼相互示好拱脖子。之后,便将两只雪豹进行合笼。
“大虎年纪比较大,对凌霜特别包容,凌霜对它也有了信任感,恐惧感随之慢慢消失,眼神也变得平和自然许多,各种玩具都敢玩了。”饲养员告诉记者,这就是丰容的意义所在——在有限的条件里,让动物们活得更快乐。
一位雪豹的饲养员告诉记者:“当家长领着孩子来看雪豹时,我并不想告诉他们,这里的雪豹当年在野外有多么勇猛,而是想告诉他们,这些雪豹之所以不能再回到高原上驰骋,不能在岩壁上跳跃,是因为有一段辛酸的过往。”
此猫非彼猫,动物园也很开心
2021年10月,青海格尔木的一位司机洗车时,掀开引擎盖发现一只小猫。司机越看越像荒漠猫,便马不停蹄地把它送到西宁野生动物园。经工作人员甄别,这是一只狸花猫,小猫身体并无大碍,很快就被放归。
“虽然不是荒漠猫,人们的救护意识仍让我们很感动,说明对荒漠猫的宣传起作用了。”荒漠猫的饲养员郜文伟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荒漠猫属于我国西部的珍稀物种,加上其外貌比较接近常见的狸花猫,许多人分不清楚。2020年10月,青海门源县救护了一只荒漠猫,送到西宁野生动物园时,左腿已粉碎性骨折,园方不得已为其做了截肢手术。这只“三脚猫”成了全球唯一一只人工圈养的荒漠猫。
2021年2月,这只荒漠猫在西宁野生动物园正式对外亮相,这一熟悉又陌生的本土物种,进入西宁市民的视野,许多外地游客也慕名来看这只“三脚猫”。在它亮相的一年里,西宁野生动物园已陆续救护了十几只荒漠猫,超过了前10年救助荒漠猫数量的总和。
齐新章告诉记者,一个小小的“送错猫”事件,至少说明许多人已经知道荒漠猫这个物种,也知道它大概长什么样子,还知道正确的救护方式就是尽快送到野生动物园。
公众保护意识的提升,对荒漠猫这类小型珍稀野生动物的救护非常重要。
“毕竟,早一点救护就意味着早一点放归,动物园即便把它们呵护得再好,也不及在野外能够恣意奔跑。”齐新章说。
今年7月底,齐新章一行人回访3个月前野外放归猞猁“天线宝宝”的定居地。佩戴卫星定位项圈的“天线宝宝”,和他们对视三分多钟,才转身离开。
齐新章一行人下山离开后,从卫星定位项圈传回的点位信息看到,“天线宝宝”从隐藏的灌木中出来,沿着他们下山的路下山,蹚过他们蹚过的河,跑到高速公路边的山坡上,直到后半夜才离开。
“有些奇妙的情感,可能真的存在吧,果真如此的话,我们的这份工作,值了!”齐新章有些激动地说。
专业野生动物医生缺口大
“西宁野生动物园有1200多只动物,骨干兽医只有两三位,这不光是我们的现状,全国不少动物园都面临同样的窘境。”鲁荣告诉记者。
鲁荣入职前曾在广东一家野生动物世界实习,那里的医疗设备条件虽比西宁野生动物园优越,但同样缺乏兽医人才。哪怕动物器官的病理切片检测,也要送到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进行。
鲁荣结合自身经历告诉记者,作为动物医学专业出身的学生,他更多学习的是牛、羊、猪、狗、鸡、鹅等家畜家禽的相关知识,对野生动物的诊断,只能基于有限的对家畜家禽的经验。
在他看来,目前专业野生动物医生缺口很大。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金艺鹏,是西宁野生动物园最信赖的“外援”专家之一。
2019年11月,金艺鹏主刀为雪豹凌寒做了全球首例超生乳化白内障手术,使老年的凌寒摆脱了眼疾的困扰。
“虽是全世界第一例给雪豹做白内障手术,但之前我给其他动物做过900多次。”金艺鹏告诉记者。
擅长诊治动物眼、口腔与鼻腔疑难疾病的金艺鹏,也是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的主治医师。这家动物医院每年临床就诊病例超过8万例,为许多新兴动物医学技术和诊疗手段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基础。
雪豹凌寒的白内障手术,被视为金艺鹏团队将动物医院临床经验转化成为野生动物救治经验的经典案例。
今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首设野生动物医学学科,并获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将成为培养野生动物兽医人才的重要平台。
“从农大获批设立的野生动物医学学科来看,国家对野生动物医学力量建设非常重视。即便是英美等发达国家,也尚未将野生动物医学按照学科管理,只是作为动物医学下的一个专业方向。未来我们的人才培养、科研投入以及教科书编写,都可以有一个学科来依托进行。”金艺鹏说。
谈到野生动物医生工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金艺鹏认为,许多学生对野生动物救治很感兴趣,但考虑到野生动物医生相对微薄的薪酬,毕业后纷纷成为了宠物医生。
宠物医学人才济济,发展自然比较快。加快野生动物医学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势必少不了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然而情怀不能持久,能让年轻人依靠这份职业养家糊口,才能真正留住他们。”金艺鹏坦言。(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