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灭火机!提机!”一声令下,十几台灭火机同时启动,发出隆隆声响。身着橘色防火服的快速扑火队员将30多斤的灭火机挎在胸前,开始模拟打火操作。4月17日下午,兴安盟阿尔山市杜拉尔林场防火指挥部,快速扑火队队员们正在紧张训练,动作干脆利落。就在几天前,他们在中蒙边境线上守了两天两夜,成功堵截蒙古国草原大火。

快速扑火队队长赵柏涛说:“我们45名队员全部出动,整整两天两夜,我们吃在车上、住在车上,在边境线巡防公路上,隔着界河,我们的车子跟着火头向前。七八级的大风夹着沙尘暴凶猛而来,火头推进速度很快,我们必须时刻紧盯。一旦大火跨过界河,就必须立刻投入战斗。最近的时候,蒙古国大火距离阿尔山地界只有不到1公里,火舌跳动,浓烟滚滚,能见度不足5米。我们直到大火熄灭,没有一丁点儿火星和烟气才返回。”


(资料图片)

4月17日,阿尔山市林业和草原局快速扑火队队员正在进行防扑火演练。

2014年3月,阿尔山市林业局第一支专业化快速扑火队成立,承担着杜拉尔林场施业区4万多公顷林政管理工作和防火工作任务,守护着23.5公里的国境防火线。如今,快速扑火队已经发展到45人。防火戒严时,他们靠前驻防,集中吃住、训练,24小时战备;发生火情时,他们3分钟集结、5分钟出发,义无反顾奔赴火场。耀眼的橘色身影,成为林区防火线上最安心的存在。

快速扑火队副队长李洪舟负责带领队员们日常训练和扑救火。被烟火熏黄的头发,提示着他刚从火线上下来。当被记者问到为何参加快速扑火队时,他局促地摸着头说:“爷爷和父亲都是林业人,所以我和弟弟都选择了守护这片林子。”

4月17日,航拍阿尔山市杜拉尔林场。

大兴安岭有着中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地处大兴安岭中段、兴安盟西北部的阿尔山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1.2%,绿色植被率达到95%以上。林子是这片土地最宝贵的财富。1992年,这里建起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百万亩人工林。守林、护林的信念早已印刻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基因里。

在杜拉尔林场口岸资源管理站管护区的巡防路上,记者见到了李洪舟的弟弟李洪岩和他的同事。山里的风呼呼地刮着,地上的草还没有返青,正是防火最要紧的时候。“我们针对重点地区进行巡护,严格管控进山人员,进山需要扫码,出山也要扫码。进山的人要求停止一切野外用火。同时,要查看森林病虫害情况、救助野生动物。”李洪岩说。

4月17日,航拍阿尔山市杜拉尔林场。

从早晨上山巡护到下午5点下山,李洪岩的护林员专用手机的北斗定位系统显示,当天已经累计巡护184公里,巡护时间超过11个小时。

“春季防火期是3个月,3月15日上山,6月15日才能回家,住集体宿舍,一屋6个人。车上不去的地方就步行巡护,经常走到磨破脚。”李洪岩说。在常人看来,护林员的工作可能会有些单调枯燥,还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但对于李洪岩来说,这是一份承载着使命与担当的工作。他说:“我们家三代都是护林人,对这片林子有感情,希望这片森林常绿、这座大山常青,能够更多造福子孙后代。”

在兴安盟,像赵柏涛、李洪舟、李洪岩这样的扑火队员和护林员有1万多人,他们扎根大山,和全盟2310名林草长,共同守护着这莽莽林海,守护着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 李霞 霍晓庆 康丽娜 呼布琴 黄燕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