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常州按下“加快键”。新华社发
【一线见闻】
32台储充柜依次排开,柜子上方覆盖着蓝色的光伏板,柜前停车位整齐划一,多辆电动公交车正在充电——6月13日,江苏常州溧阳市客运站的智慧低碳光储一体充电站投入运营,模块化储能充电一体装置技术,实现电能消耗避峰填谷,每日可满足200辆电动公交车的充电需求。这是常州推广新能源利用的有效探索。
(资料图)
常州锚定“新能源之都”发展目标,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在新能源产业赛道深耕细作,已形成“发储送用”产业闭环。
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常州现代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今年1—5月,常州市新能源领域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711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21.66万辆;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21.65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185.13万千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尤为关键。常州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2022年7月,蜂巢能源率先研发成功新一代20Ah级硫系全固态原型电芯,这是我国首批研发成功的20Ah级硫系全固态原型电芯,可助力新能源汽车实现续航里程1000公里以上。
上下游产业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成为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生动诠释。目前,常州已形成“以溧阳金坛为两大核心、其他区域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拥有电池生产及配套企业130余家,涵盖电池材料、电池系统技术研发等31个关键环节,产业链完整度达97%,产销量占全省一半、全国五分之一,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常州造”电池。
智改数转成为新能源企业破解要素制约、加快动能转换的关键一招。在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的光伏产线车间,记者看到5G+AGV智能搬运机器人正穿梭其中,井然有序地运输生产物资,机械臂上下挥舞,忙碌地进行高密度封装,多条自动化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
“发出指令后,只需23毫秒,搬运机器人便可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线自如穿行,大大提高车间作业效率。”天合光能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天合光能成功打造5G智慧仓储应用,5G+AGV搬运机器人不仅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目前,常州正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创新体系,包括建设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光伏科技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天目湖储能技术研究院等。“常州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发展提供‘试验田’,构建更加开放、协同、共享的产业生态系统,让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应用推广、模式创新在常州都能找到支撑平台和优质伙伴。”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
(本报见习记者 李 健 本报记者 苏 雁)(本报见习记者 李 健 苏 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