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老山脚下佛手湖畔,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四方当代美术馆、极具中国本土文化特征的三合宅、静静“浮”于水面的水榭等24座由中外著名艺术家设计的建筑集群集聚于此,构成了独特的四方艺术湖区。

地处长江北岸、南京西北部的南京市浦口区,林木覆盖率达42.75%,持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等荣誉,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南京浦口连续两年获江苏省76个县(市、涉农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综合排名第一等次第一名。以文化艺术引领、文化产业带动,南京浦口正探索“农业+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模式,绘出一幅“文化兴农”的秀美画卷。

特色文化催生新兴业态


(资料图片)

“所有建筑都凸显了一个特点,就是与浦口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将艺术元素和本土文化融合的同时,提升了全区旅游配套设施。”浦口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四方艺术湖区承载了浦口区艺术展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自2013年建成后,已成为建筑业内专家以及游客的艺术探索地。

四方艺术湖区展现的是浦口在文旅布局上现代化、年轻化的一面,而在不老村、响堂等由本土乡村重新改造后的美丽乡村,文化产业则十分“接地气”。

不老村曾是老山脚下普通的小山村。近年来,利用老山生态资源和当地的村落风貌,在浦口区政府主导下,不老村从森林景观资源、当地民俗文化、乡村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升级。2019年,不老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传统文化是一种纽带,在乡村旅游中,它不仅连接了本地文化和乡村生态,而且以亲子研学项目、民俗体验项目等方式,让更多人走进乡村、了解乡村。”作为不老村原住民,徐仁萍于2015年开始改造自家小院,在种植花花草草、修葺假山花亭,还在小院里成立了“不老居民俗文化体验馆”,这里可以体验木版画、活字印刷、手绘团扇、剪纸等传统民俗项目。

以特色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旅游,浦口的探索卓有成效。2022年,不老村与“金陵葫芦张”张苗共同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画大师工作室,结合浦口区特有的大漆葫芦工艺,打造了一批具有吉祥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无独有偶,为传承好具有千年历史的江浦手狮舞,浦口永宁街道建设了江浦手狮基地和乡村大舞台,打造手狮工坊,与位于浦口区的南京工业大学体育学院合作,共建江浦手狮的传承保护基地和宣传展示基地,以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旅游。

在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浦口区各乡村内还集成了一批以高端民宿、精品咖啡馆、手工艺作坊、老物件博物馆为代表的新兴业态。

集聚人才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

“一村一品”的浦口乡村,是如何规划布局的?这离不开浦口区首批上岗的19名乡村规划师的努力。

走进浦口区汤泉街道南部的孙垄子村,一栋栋民屋错落有致,青砖黑瓦、旧墙斑驳。孙垄子村生态基底良好,但产业优势不足,产业结构亟须调整。“如何规划建设一个‘留得住乡愁’又有着良好产业结构的美丽乡村?”受聘后,乡村规划师黄龙辉始终思考着这个问题。

经过文献梳理、走访调查后,黄龙辉将“破题”的关键放到了鲜为人知的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茶壶店遗址上。“通过活化利用茶壶店遗址的文化资源,打造‘陶乡’文化符号,激发‘陶乡’产业动能,促进文化传承的同时,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在黄龙辉的建议下,如今,走进孙垄子村,村内的屋舍墙壁上是一幅幅用旧砖废瓦、闲置陶罐器皿等旧材料制作的乡土景观,别具一格。

一开春,浦口区江浦街道华光社区响堂的新村民就忙起来了。设计师陈卫新忙着策划“乡村讲习所”的下一场沙龙;策展人万俊试水自媒体直播,想帮村民们“带带货”……一项“新村民计划”,帮助响堂持续吸引来艺术家、设计师、创意品牌主理人成为新村民。新村民们深度参与村落改造、商业运营,持续挖掘乡村文化,赋能美丽乡村建设、基层治理升级和传统农业转型。

浦口乡村还和高校建起了培育乡土人才的校外课堂。2022年,浦口区联合南京艺术学院打造“浦口乡村振兴·南艺文化人才工作室”,围绕人才培养和精品创作在乡村进行数字化转化,并以此为“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和创作活动,培养乡村匠人。

提升乡村经济附加值

在距不老村3.5公里外的响堂,村民们的致富之路要从一朵朵栀子花说起。“自打12岁起,我就开始卖栀子花。”村民孙晋霞介绍,响堂种植栀子花已经有30多年历史。每逢春末夏初,漫山遍野栀子花开,20来天的花季,全村78户人家每户的收益就能达到1万多元。

从单纯的卖花,到依托栀子花打造系列文旅产业,栀子花已经成为响堂的文化符号。

“响堂‘新村民’设计出了联名栀子花花盒等热销品,为响堂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华光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晓玲说,原本售价5到8元的简装栀子花,包装后可卖到30元。村里还和线上平台合作,供应苏浙沪区域近2万把栀子花,线上销售总金额约33万元。

响堂文化兴农建设还有一条启示:“走”还是“留”,由村民自己决定。对有进城购房意愿的村民,社区会推荐其与建设方签订房屋租赁协议,实打实拿到租金收益。打算在村内就业创业的村民,社区则派专人辅导,对民房进行“包装”,以民宿、农家乐等方式参与村里建设。“乡村一定要有原住民,这才是乡愁所在。希望留村居住的村民,能在与艺术家和新业态的碰撞中学会致富本领。”杨晓玲说。

2021年,响堂被授予南京市“我们的节日”端午文化传承基地。依托端午节、栀子花、艾草等文化元素,响堂已连续举办两届“栀子花大会”,栀子花的文化招牌越擦越亮。文化赋能之下,浦口相继打造老山国际文化旅游节、永宁金花节等节日,为文旅产业持续增色。

“2022年仅响堂一处,接待游客就已超过14万人次,各类业态经济收入近360万元,40余位原住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浦口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围绕“都市微度假”新风口,南京市浦口区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露营经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文化赋能提升乡村经济附加值,并引入互联网思维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形成良性循环。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姬尊雨)(苏雁 本报通讯员 姬尊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