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甜食当做生活中偶尔的“奖赏”已经是很多年轻人的常规操作。偶尔的一杯奶茶或一个小蛋糕,背后逃不掉的是人类嗜甜的天性:甜味,让人愉快。与此同时,越发重视健康的人们开始警惕白砂糖、果糖带来的热量负担,天然代糖赤藓糖醇、罗汉果糖等都被追捧为“健康生活标配”。

赤藓糖醇

然而,近日一项发布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研究将赤藓糖醇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者称要想知道是否有因果还需进一步大量研究。而这一“相关性”却被一些网络自媒体捕风捉影,断章取义博流量,国内相关研究者和专家对这一研究结果表达了不同观点。


(资料图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该问题还需进一步继续研究论证结果;食品科学博士、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教师陈嘉在此基础上认为“目前赤藓糖醇的安全性整体看没有问题”。

本次研究引发的争议只是代糖在发展中遭受的攻讦之一,但如果透过那些纷扰的争论和看似理客中的争议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类似赤藓糖醇这样的天然代糖,可能仍然是现在大多数消费者能找到的最优选择。

官方:赤藓糖醇依然“安全”

赤藓糖醇广泛存在于天然蔬菜、水果(如甜瓜、西瓜、梨、葡萄等)以及发酵食品(如奶酪、酱油等)中,人体耐受性较高,它与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化学合成甜味剂不同,赤藓糖醇是自然界中本就存在的一种无害物质。

赤藓糖醇广泛存在于生活场景中

除此之外,赤藓糖醇的这些优点也奠定了它“代糖尖子生”的地位:

能量低:仅0.21kcal/g(是蔗糖热卡的5%),显著低于其他糖醇类甜味剂。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8050-2011问答赤藓糖醇能量系数0kJ/g,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热量。这也成为了很多希望减重控制热量摄入的消费者选择赤藓糖醇的一大原因。

甜度高:在营养性甜味剂里甜度较高,仅次于木糖醇和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的甜度相当于等量蔗糖甜度的60%-80%,在口腔中可以制造温和的冷却效果,且没有某些合成甜味剂所具有的金属“回味”。

甚至,赤藓糖醇有益于口腔健康,因无法被口腔中的细菌利用转化,不会导致龋齿,对儿童及成年人的口腔健康均有益。很多儿童棒棒糖、儿童糖都会使用赤藓糖醇作为甜味来源。

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H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确认了赤藓糖醇的安全性。在国际上,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均已确认其安全性,营养与饮食学会(AND)更是将赤藓糖醇列入了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天然是代糖的“制胜关键”

不同甜味剂之间的竞争与喋喋不休要从19世纪开始说起。从学术界、科研界,再到资本,利益相关方投入不菲。这些投入不止用于研发,更用于为自己的产品争取市场,普通消费者接触的信息也因此变得复杂,甚至真假难辨。

确实,一些人工甜味剂已经证明可能对健康有影响,比如糖精、阿斯巴甜等。糖精作为初代甜味剂糖精曾风靡一时,它的甜度是糖的500倍,19世纪末就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快速进入千家万户。但在1997年,因研究发现它能导致大鼠膀胱癌,糖精一度在加拿大禁用。现在,糖精在我国也被严格限制在14种食品中限量使用,且不得添加在婴儿食品中。

在天然代糖中,其实也有“高下”之分。比如木糖醇是从白桦树、橡树、玉米芯、甘蔗渣等植物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天然甜味剂,被广泛用在糖尿病人群食品中,是广受认可的天然代糖。

但木糖醇的“生产工艺”仍然有些美中不足:仍大多采用工业酸解,称不上完全的“天然”。此外,木糖醇的热量和升糖指数虽低,但也并不是“零”,且过量食用更容易造成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耐受度较低。

相比而言,赤藓糖醇从工艺角度讲也同样“天然健康”,是所有糖醇当中为数不多的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产品。 从这个角度讲,从成分到生产都更加天然的赤藓糖醇,不仅给消费者提供了甜蜜获取的新选择,而且可能的确是大部分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能找到的最佳选择。

小分子易吸收,人体耐受性好

赤藓糖醇是小分子物质,分子量仅为蔗糖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它很容易被小肠吸收并通过尿液排除体外,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会进入大肠发酵,因此人体耐受性极佳,远高于木糖醇等其它代糖。同时,这一循环路径意味着赤藓糖醇不参与糖代谢,不会造成血糖升高。

此外,小分子的赤藓糖醇不仅不会在口腔中被益生菌利用分解,更能对口腔病原细菌有抑制作用,进而起到保护牙齿、抗龋齿的作用。

总之,赤藓糖醇是一种热量低、安全性好的天然代糖,消费者大可放心购买添加了赤藓糖醇的食品饮料,获取健康的甜味。

翻译

搜索

复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