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部门话开局】
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0.6%;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万亿元,增长6.1%,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撑。3月1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刘昆等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财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有关情况。
【资料图】
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兼顾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刘昆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应对这些风险挑战,要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所谓“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对此,刘昆强调了五方面重点——
一是完善税费支持政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让企业多减一些负担,增添更大的发展动力。二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支出强度。集中财力办大事,优化政策组合工具,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投资,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支出效率。党政机关继续过紧日子,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教育、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四是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提高地方财力保障水平。五是严肃财经纪律,切实防范财政风险。严格财政收支规范管理,健全监督监控机制,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减税降费直击市场主体痛点和难点
2022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推动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的17%下降至2022年的13.8%,在降低市场主体负担、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指出,回顾过去一年的减税降费政策,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力度大。在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的4.2万亿元中,增值税留抵退税约2.46万亿元,超过2021年办理留抵退税规模的3.8倍。二是发力早。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扩围加力提速,上半年即大头落地,全年存量留抵退税任务提前到二季度集中完成。三是更协同。加强协调联动,接连推出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等一揽子政策,形成纾困合力。
“减税降费政策直击市场主体的痛点和难点,把这个‘肥’施到了企业发展的根上。”朱忠明说。
据统计,2022年全国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税费的负担下降了2.7%。去年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至13.8%,剔除大规模留抵退税一次性因素影响以后,税负水平在15%左右,企业的现金流增加了,发展活力增强了,应对风险挑战的韧性更足了。
“2023年,将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助企纾困需要,尽快研究明确政策,抓好落地见效,推动形成‘水深鱼归’‘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朱忠明表示,一是落实落细现有政策,继续实施好已经明确的减税降费政策,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骗税,坚决制止乱收费;二是优化完善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让政策红利更好惠及市场主体;三是进一步增强政策精准性,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为微观主体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财政支出将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
“从今年的财政收支形势综合分析判断,我认为今年经济有望总体回升,体现在财政收入上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经济回升会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二是去年集中实施留抵退税,使去年的基数相应偏低。两个因素共同影响为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刘昆表示。
同时,从财政支出情况看,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刚性增加,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继续加强保障,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基层“三保”能力,转移支付也需要保持必要力度。
“虽然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我们不会在民生支出上退步,我们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尽全力为群众谋好事、办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刘昆说。
具体来看,一是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用好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支持减负稳岗扩就业。二是优先保障教育事业发展。在过去五年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21万亿元的基础上,持续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三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支持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健全基本医保筹资机制,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四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积极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完善生育支持措施和应对人口老龄化财政政策举措,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五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促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本报记者 鲁元珍)(鲁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