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宇宙级”自拍,来自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


(资料图片)

“(当时)用了一个500万像素的卡片机拍的,我们现在已经有8K的摄影机了。”

作为飞入太空的中国第一人,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都经历了哪些惊险瞬间?回望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三十年来的发展与腾飞,他最羡慕现在航天员什么?又是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再上一次太空呢?

新华社记者张扬专访了中国首飞航天员、航天英雄杨利伟。从一人一天到“天宫时代”,再到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与梦想,问题的答案就在其中……

“现在航天员随便一个电话打到我手机上,我就能和他们聊天了。”

从不到6个立方的返回舱,到宽敞的“三居室”空间站;从“一口吃”即食食品,到一星期不重样的太空美食;从覆盖率只有15%的测控通信,到如今随时随地的“天外来电”,杨利伟细数了那些令他十分羡慕的太空生活。

杨利伟说,常态化的飞行反映了一个航天大国的能力,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这三十年进步和发展的体现。

“造就了更多的人去飞行,对我自己应该说是无怨无悔的。”

杨利伟首飞成功之后,却迟迟没传来他再度飞天的消息。杨利伟坦言,能够让更多的人去飞行,可能真的比多飞这么一次,更加有意义。

如今,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师,杨利伟深度参与了航天员选拔和训练的技术管理工作。他的责任,在于怎么样让更多的人去飞行。

“我国航天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属于第一梯队了。”

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我国也在积极拥抱国际合作。正如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所说:“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自信和担当。

“这个工程造就了我们的梦想。”

在荣誉的背后,是无数惊险瞬间。神五上的“共振26秒”,落地时麦克风磕破嘴角留下的疤痕……杨利伟再次回忆当时的感受时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

星辰有梦,纵使再多惊险,也难抵热爱与赤诚。

“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这是杨利伟出舱之后发自内心的表达,在过了许多年后的今天,他依然觉得,没有比这句话更合适的了。

“未来如果有机会的话,能够去飞行。”

对50多岁的杨利伟来说,岁月或许已经在脸上留下痕迹,但在他的内心:飞行的冲动一直都在。正如中国载人航天,有着无限可能。

中国人的太空筑梦之路仍在继续

中国载人航天

未来已来

出品人:孙志平

监制:樊华

制片人:张扬

策划:马原驰

导演:李桢宇

撰稿:赵世通

本集编导:李桢宇 麦凌寒

新媒体编导:宋育泽

记者:张扬 刘春晖 杨志刚 赵世通 马原驰 李桢宇 麦凌寒 宋育泽 郝晓江 吴雪聪(实习)

报道员:李源

鸣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新华社张扬工作室制作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