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图示:BLM模型中战略意图与其他模块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20年里崛起为全球领导者的公司,最初的抱负总是与其资源和能力完全不相称。但他们在组织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一种对胜利的痴迷,并在10到20年的全球领导力追求中保持了这种痴迷,我们将这种痴迷称为“战略意图”。

一方面,战略意图设想了一个理想的领导地位,并确立了组织将用来规划其进展的标准。小松着手“包围卡特彼勒”,佳能试图“击败施乐”,本田努力成为第二个福特——汽车先驱,所有这些都是战略意图的表达。

与此同时,战略意图不仅仅是不受约束的野心(许多公司拥有雄心勃勃的战略意图,但未能实现其目标),这一概念还包含一个积极的管理过程,包括:将组织的注意力集中在获胜的本质上;通过传达目标的价值来激励人们;留出空间让个人和团队做出贡献;随着环境的变化,通过提供新的运营定义来保持热情;以及始终如一地使用意图来指导资源分配。“

两位大师对战略意图的三个特征描述堪称经典,即命运感(sense of destiny)、方向性(sense of direction)、探索态(sense of discovery),对企业的竞争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战略意图有着强烈的情感特征,是员工们从内心把它看作人生中值得长期追求的目标,暗含着一种命运感;战略意图表达了公司希望在未来10年左右建立的长期市场或竞争地位的具体观点,传达了一种方向性;战略意图应该与众不同,它向员工展现出持续探索新的竞争领域的决心和状态,体现了一种探索态。

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意图并非易事,但一经构建,则力量无穷。这正应了那句“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其中的方向,更为准确的说,应该是企业的战略意图。

越是动荡的时代,越是需要快速迭代创新的年代,企业越是需要回归初心,回归基础价值,用中长期的战略意图来牵引企业的持续前进。真正的战略意图要能够引导企业在面对竞争和市场变化时保持稳定性和一致性,避免盲目跟随潮流或频繁改变方向。这样企业才能集中资源、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策略,持续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从而提高竞争力和实现长期成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