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滢周末在五华区某咖啡店参加了一场读书会活动。她在论坛发现了这场“读书搭子”活动的介绍,邀请有兴趣共读《冷血》一作的人参与。最近,“搭子”成为网络热词,从“饭搭子”“电影搭子”到“摸鱼搭子”,各类词条频繁出现在社交平台和报道中。按照网络定义,“搭子”指的是因某一共通的兴趣爱好或目的需要,结成临时或长期的社交关系。记者了解发现,在昆明,这样的活动很常见。从市中心商圈到遍布各区的咖啡店,各类群体聚在一起讨论不同的概念或志同道合的话题,成为如今建立社交关系、形成新生活方式的便捷方式。
(相关资料图)
“搭子文化”促成年轻群体生活形态
汪滢告诉记者,如今“搭子”文化在一部分年轻群体中特别盛行。汪滢提到,近段时间,她在微博等各类社交平台,常看到“寻搭子”内容的帖子。“以前没什么多,感觉今年像是雨后春笋,蹭一下全冒出来了。”
从类型上看“搭子”活动可以大致分为两类,汪滢参加的像读书会和小型的论坛活动。曾发起过冥想活动和心理学交流会的彭玮告诉记者,“这类其实是早期小型聚会的衍生。比如观影会、读书会、陶艺制作这类其实已经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了,现在变成了主题性更强的衍生产物。”
另一类发生的情景则更多局限在个人之间,类似 “寻找运动搭子”“考研搭子”“饭搭子”等一一对应的单个类型。汪滢说:“我看到有人会在帖子下方直接给到回复,寻求考研互助同伴,或者是因为喜欢美食,所以约人一起寻找冷门高质的餐厅。上次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是‘省钱搭子’,就是想一起约束彼此的花钱方式。”有人则通过这一契机,与同伴建立了长期的联系。陈曲园告诉记者,“我通过某平台找到了一起喝咖啡的同伴,周末会相约去搜索那些藏在昆明大街小巷里的咖啡馆。”
无一例外的是,除了扩充对不同活动的参与条件,这种社交方式不具备长期的约束性。陈曲园说:“我和咖啡搭子是不定时的,如果这个周末心情好,就会发信息给对方提议,然后就一起去完成一件事。”丁志鹏则是在考试结束后,和“考试搭子”之间的联系就自动结束。陈曲园认为,此类社交模式对兴趣爱好有较为硬性的标准。“我找到一起喝咖啡的同伴,首先对方和我之间爱好的咖啡、咖啡店的类型是相差不多的,甚至可能是一致的。对需求和爱好的要求就会比较高,但是这首先是建立在自愿、有共同爱好基础之上的,它是一种开心、自由的娱乐方式,对我自身的反馈就是积极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娜告诉记者,“这种关系与家庭、朋友之间不同,是不属于亲密关系的类别,‘弱关系’对彼此的社交要求准则不高,在限定场景当中,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态度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
“搭子文化”鼓励创意生意
除却对参与者本身的影响,社交“搭子文化”的发展无疑为文娱市场创造了新鲜的机遇。
其中之一就是创造了一种更多样、包容的生活方式。彭玮介绍,“比如‘冥想搭子’相对小众就进行了筛选,参与的人肯定首先是对这个感兴趣的,或者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不同于观影会,可能对参与者没什么特别的要求。”他补充,一些活动的报名方式简单,标注了时间和地点,想参加的人到点出现就可。“但比如冥想这类小范围的活动,一些它就有名额限制,会有报名链接,需要填写姓名和电话,如果不能参加要提前取消,这也是为了区别专门有兴趣爱好的和抱着猎奇心态的(参与者)。”
但彭玮认为,这种小而精的娱乐模式,其实正是文化产业蓬勃向上的一种显现。“其实现在流行的露营、徒步、飞盘运动,美食上的饮茶、咖啡西点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产业的一种发展和变迁。有精神需求才能创造市场需要,才能发展新的道路。”
可确定的是,“搭子文化”的盛行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为特定文娱消费提供了人气和销售渠道。咖啡店经营者陈薇安说:“我们和活动创建者合作,到店的客人很多会自动消费饮品及小食,这是其中一笔销售费用。同时也会收取活动举办方的场地费用。”她提到,人气增加是较为明显的变化。“我们如果一个周期,就是3个月内间歇性办各种小型的聚会、讨论会,会有顾客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活动感想,这个也起到了引流的作用。再者是我们咖啡店自有的微信公众号,也做了一部分宣传。”
陈薇安说:“‘搭子文化’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垂直细分领域,把小众的新产业扩展成为一门生意。”按陈薇安所说,小众的消费市场特征反而更加精细,其中更为有趣的是“店搭子”的细分。手作产品店的孟雨告诉记者,“我现在的店铺就是‘店搭子’一起开起来的。最开始是在网上找到的‘手作搭子’,后来一拍即合,就一起做了现在的手作工坊。”孟雨认为,这也是一种个体创业路径,符合当下消费市场寻求小众、精品、独特产业的需求。“一种文化也可能带动创业机会,释放更多市场需求。”孟雨说。(掌上春城 记者浦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