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接到群众举报,经过公安部门数月的侦查、蹲守、抓捕和追赃,今年3月份,正蓝旗系列盗掘古文化遗址案成功抓获11名犯罪嫌疑人,追回千余件文物。如今,遗址保护区内的盗洞,仍如一道道疤痕留在草原上。文物鉴定专家称,猖狂的盗掘活动给将来的科学文化研究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金莲川草原上一个个辉煌的城池,在历史长河中如流星般陨落,但它们保存的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保护这份历史的馈赠,依旧道远而任重。

草原惊魂

6月,旧桓州城遗址保护区广袤宁静。一层层网围栏的保护,使车辆和牲畜难以进入保护区域。鲜有人知,2个多月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抓捕,5名盗掘遗址的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逮捕。


(资料图)

陪同记者再访抓捕现场的正蓝旗公安局刑警大队民警,十分熟悉这里的地形。那次盗掘留下的一个个盗洞,如同一道道疤痕,依然触目惊心。民警告诉记者,根据前期掌握的情况,3月13日晚,抓捕组民警到旧桓州城遗址保护区蹲守。

月黑风高,近零下20℃的野外,民警们蹲守在草丛、羊圈、废弃民居,等待犯罪嫌疑人现身。午夜,一辆可疑车辆悄悄接近保护区,5个形迹可疑的人员出现了。他们拿着金属探测仪和铁锹,开始在保护区内行动。

寂静的夜晚,几个身影如鬼魅般在茫茫草原上游荡,不时发出细碎的声响。他们不知道,自己实施盗掘的每一步,都在民警视线内。23时,2名犯罪嫌疑人向民警隐蔽的民居靠近,抓捕工作立即开展。2名犯罪嫌疑人被当场控制,其余人员逃跑。经一夜追捕,次日7时许,民警在犯罪嫌疑人赵某岳父位于多伦县的住所内,将潜逃至此的3名犯罪嫌疑人抓获。

这次抓捕,是自治区公安厅挂牌督办的正蓝旗系列盗掘古文化遗址案的第二次抓捕行动。

民警在沙巴日太庙遗址抓捕4名嫌疑人(资料图片)

民警抓捕3名嫌疑人(资料图片)

金色废墟

如果不是正蓝旗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的指引,我们很难看出旧桓州城遗址轮廓。平时,这里人迹罕至,最近的牧民都居住在几里开外。千年风雨,曾经显赫的桓州城,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淹没于辽阔的金莲川草原。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旧桓州城遗址位于黑城子示范区宝日浩特镇正北4公里,闪电河东岸,是2006年公布的第四批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桓州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85米、东西宽218米,城墙基宽8至10米,残高3至4米,遗址的保护范围以城墙墙体为基点向四外的200米区域。

如今,遗址保护区内碧草丰茂,鲜花盛开,还能在地表找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陶器和瓷器残片。在正蓝旗境内,有众多古文化遗址,它们如同一个个金色废墟,无声地向后人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正蓝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历史上著名的金莲川草原,位于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反复拉锯争夺的战场。而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建立了第一座草原都城——元上都,让这片草原闻名世界。

与元相伴的辽、金以及其后的明清时期,也在正蓝旗境内留存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如今在正蓝旗境内,有着全国、自治区及旗县级众多文保单位。

追回文物(资料图片)

犯罪嫌疑人使用的工具(资料图片)

追回文物

遗址保护区内的盗坑触目惊心

追回文物

猖狂盗掘

正蓝旗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常常遭到不法分子觊觎,盗掘案件时有发生。正蓝旗面积101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7万,是个地广人稀的草原小城,因此文物巡查和打击犯罪的形势严峻,压力巨大。正蓝旗公安部门曾于2018年抓捕系列盗掘古墓、古文化遗址案18人团伙,2020年抓捕系列盗掘古文化遗址案5人团伙。

2022年,犯罪嫌疑人又蠢蠢欲动。8月,正蓝旗公安局刑警大队接到群众举报,称夜间常能在某保护区周边听到犬吠。民警迅速对元上都遗址、侍郎城遗址、旧桓州城遗址、沙巴日太庙遗址等遗址及周边开展巡查,发现沙巴日太庙、旧桓州城等遗址有盗掘迹象。正蓝旗公安局随即启动大要案侦破机制,抽调刑警大队精干警力成立专案组。

然而,茫茫草原上,狡猾的犯罪嫌疑人行踪不定,要将他们绳之以法,困难重重。专案组成立后,民警进行了漫长的调查走访,并于2023年2月组织民警,在侍郎城遗址秘密开展围捕行动演练,模拟侦查、围捕、研判全过程。公安部门做好了充分准备,等待犯罪分子再次现身。

随着现场勘察、外围摸排、研判抓捕等工作的有序开展,三个犯罪团伙的行踪进入民警的视线内。2023年3月7日下午,专案组民警在沙巴日太庙遗址巡查时,发现一辆可疑的黑色皮卡车,同时在遗址内发现新鲜盗坑。

立案侦查、现场勘察、分析研判工作迅速同步开展。当晚,4名可疑男子的身影出现在遗址保护区内。民警迅速展开抓捕,4名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结伙盗掘古文化遗址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3月13日,又有5名犯罪嫌疑人在旧桓州城遗址保护区实施盗掘时被捕。

经深挖细查,3月23日,正蓝旗公安局又对另外3名曾进行盗掘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网上追逃。 4月初,犯罪嫌疑人张某迫于压力向正蓝旗公安局投案,犯罪嫌疑人尤某于新疆哈密市落网。目前,仍有1名嫌犯在网上追缉。

行动中,民警共扣押涉案各类金属探测仪11台,镐头、铁锹、工兵铲15把,作案车辆3台,古钱币、金属器、瓷器残片千余件。11名犯罪嫌疑人分别属于3个犯罪团伙。目前,已查明犯罪嫌疑人盗掘地点涉及正蓝旗侍郎城遗址、旧桓州城遗址、沙巴日太庙遗址等及江苏省南京市、安徽省、河北省沽源县、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多伦县等多处。

旧桓州城遗址仍有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片

千里追赃

因涉案时间跨度大,公安部门抓捕犯罪嫌疑人时,部分被盗掘文物已被变卖,追缴文物的工作刻不容缓。民警马不停蹄地奔赴北京市、四川省等地,寻找被倒卖的文物,追回文物千余件。

如今,系列盗掘古文化遗址案追回的文物,静静地躺在正蓝旗公安局物证室。佛像底座、铜镜、古钱币和供灯等物品,被标注信息后分类装在物证袋中。隔着塑料袋观察这些文物,有种穿越历史的恍惚。锈迹斑斑的铜镜,照过何人的朱颜辞镜?一枚枚钱币,曾在谁手中换取柴米油盐?佛像前的供灯,又倾听过多少虔诚的祈祷?

“犯罪嫌疑人的一锹就挖到了金元时期的生活层面。”参与涉案文物评估鉴定的内蒙古博物院文物鉴定与资料部专家告诉记者。内蒙古博物院是全区唯一一家涉案文物评估和鉴定机构,案发后专家组对嫌疑人指认的现场及追回的文物进行了专业的评估鉴定。

该专家用“嚣张”来形容犯罪嫌疑人,他们使用了明令禁止的工具,对有明显标识的文物遗产进行盗掘,其行为令人发指。此次遭到破坏的多为金元时期遗址,金元时期这个区域十分繁华,人口密集,所以城池较多,历史遗存也比较多。

因为锡林郭勒草原的特殊地理环境,当地历史文化遗迹层面都比较浅,犯罪嫌疑人使用铁锹就可挖出文物。专家在盗掘现场看到遍布的盗坑,称犯罪嫌疑人“像过筛子一样把遗址筛了一遍”。

专家告诉记者,追回文物以宋元清时期的钱币、清代寺庙里的佛像、供灯及宋元时期的铜镜等生活用品为主,盗掘活动最严重的影响,是对今后文物部门的科学文化研究造成干扰和破坏。

“历史上,锡林郭勒草原一直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繁衍的地带,包括匈奴、突厥、鲜卑、女真、蒙古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都曾在这里生活过,留有很多遗迹。而我们目前的考古工作,远没有展现锡林郭勒草原全时代的历史面貌,还有很多工作留给后人去做。”后人的盗掘,不可挽回地破坏了历史遗存下来的原貌。

至今仍盛开着金莲花的草原小城,要守护当地珍贵的历史遗存,仍然道远而任重。

文·摄影/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查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