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春种夏管秋收冬闲,曾是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这种生活方式悄悄地变了样。通辽市奈曼旗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一改农闲时节“猫冬”旧习,在设施农业示范区,村民们忙着焊钢架、加紧搭建大棚,或在大棚里施肥采摘,一派忙碌的景象。
在八仙筒镇黎明村的田间,村民三三两两一组搭建大棚。十几个已搭建成型的大棚框架下,2台铲车来回穿梭,铲车的轰鸣声,金属的碰撞、敲击声和成一首寒风中的“交响曲”。
八仙筒镇黎明村党支部书记王东兴介绍说:“新建的25栋春秋育秧棚总计投入京蒙协作资金255.86万元,占地24624平方米。”
据了解,2022年八仙筒镇申请京蒙协作资金443.5万元,在古日古勒台嘎查、黎明村、红升村3个嘎查村实施春秋棚建设项目,计划建设春秋育秧棚39栋,建筑面积共42204平方米。“近几年,黎明村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流转土地、荒沙荒山对外发包等方式为村集体经济储蓄能量,将这25栋春秋棚对外发包,每年村集体经济将在原有基础上增收10余万元,带动务工70余人次。”王东兴说。
巍巍青龙山脚下,同样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在青龙山镇青龙山村,记者掀起厚厚的棉布帘子,弓腰走进设施农业大棚,看到西红柿、黄瓜、茄子长势喜人,大棚里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增收的设施农业已成为这里农民致富的主战场。
“现在老百姓都不‘猫冬’了,都想着法增加些收入,现在咱们这儿有5个冬季蔬菜暖棚,每天都有10人以上在这里务工。”青龙山村党支部书记关成龙介绍。
青龙山镇地处辽西山地边缘,海拔1200米。该镇在南部种植甘薯2万多亩,在北部较干旱地区发展养殖业,种植谷子。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挖掘产业发展潜力,青龙山镇充分利用牦牛河流域资源优势,搭建大棚、发展设施农业。
2022年,青龙山村党支部领办了下洼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845亩土地,建设5栋温室大棚,探索实施“统一确定种植种类、统一培训种植技术、统一管理财务收支、统一规划销售市场”的“四统一”经营模式,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化、规范化运营。吸纳灵活用工80余人,务工农户人均增收3000余元。(记者郭洪申薛一群实习生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