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图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的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会现场。 刘钊 摄
“地方志数字化仅仅只是第一步,未来还要思考如何让地方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30日,重庆大学图书馆馆长杨新涯在谈及地方志创新发展时如是说。
当天,“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的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会”在重庆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多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出版社的12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
据介绍,地方志是以一定体例,全面系统地记述一定区域各个方面或一个方面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如何让传统的地方志实现数字化,在“活”起来的同时服务当今社会,是近年来专家学者所思考的。
“传统地方志孤本、古籍众多,查阅方式已不适合现代要求的效率。”杨新涯介绍,近年来,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多省市把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列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为地方志资源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高校,或可成为推动地方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力量。
杨新涯举例,2021年12月,重庆市方志馆重庆大学分馆(川渝共建)暨重庆大学图书馆方志馆在该校虎溪校区成立。该共建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打破了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志办的行政属性体系限制,开创性地实现了地方志办与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融合。
此外,2022年5月,重庆大学图书馆成立“方志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致力于用数字化方式激活方志资源,探索智能时代数据驱动的方志数字人文研究范式,让学者能够更加便捷地读志、用志。
“地方志记录反映一个地区发展变迁,若与大数据、算法接轨,可为分析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天气变化等提供大量有效数据,从而服务地方社会。”杨新涯透露,未来,“方志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将积极探索地方志文献的数字化与智慧化实践路径,制定地方志文献编撰规范、标准,努力构建覆盖全域、全面开放、人人共享的地方志文献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和研究体系,打造新的方志服务生态体系。(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