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发展再上新台阶。昨天,随着易实精密上市钟声的敲响,北交所存量上市公司数量达到整整200家,较去年同期实现数量翻番。从首批81家到100家,再到如今的200家,开市一年零七个月,北交所高质量扩容跑出加速度。站在新发展起点的北交所,也逐步迈向规模攻坚、功能提升的关键阶段。

初具规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0家企业融资超400亿元

在新三板挂牌7年之后,来自江苏南通的易实精密迎来历史性时刻——北交所上市。作为北交所第200家上市公司,易实精密受到各方的格外关注。这家从事汽车精密金属零部件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此次上市发行价为5.98元/股,公开发行1800万股,募资总额为1.08亿元,所募集资金将用于生产线扩建和研发中心扩建。

全方位借力资本市场,企业发展由此将驶入快车道,易实精密只是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开市,首批81家企业集体上市;2022年6月24日,迎来第100家企业;2023年6月8日,迎来第200家企业。开市至今,北交所上市公司初具规模前后历经570天。

83%为中小企业,88%为民营企业,近八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超九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北交所200家企业已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精密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体现出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上的多元化创新形态。整体上与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较为匹配。

数据显示,200家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累计融资为405.62亿元,平均每家融资额2.03亿元,助力企业产能扩张、技术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截至当日收盘,200家企业的总市值为2626亿元。

创新驱动

超四成是专精特新“小巨人”

200家企业集结北交所,已成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一股崭新的创新力量。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整体来看,北交所200家上市公司经营保持稳健,专精特新集聚,创新属性明显,彰显出较为强劲的发展韧性。

“专精特新”是北交所企业的鲜明标签。数据显示,这200家企业中,已有84家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占比达到42%,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名录占比更是超过八成。

不仅如此,8家公司还被认证为国家级“单项冠军”。如康普化学在铜萃取剂领域为国际知名企业,湿法冶炼及萃取技术路线国际领先,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三、中国第一;民士达率先解决芳纶纸领域“卡脖子”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二……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掌握一定核心技术,这些企业已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创新驱动,离不开大量的研发投入。据统计,这200家上市公司去年平均研发支出为3556万元,同比增长超20%。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到4.63%,这相当于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的3倍。

一批标杆性企业已初步形成集聚效应。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龙头企业贝特瑞,连续十年出货量全球第一,去年实现净利润23.18亿元,同比增长超六成。碳纤维原丝龙头吉林碳谷打破在原丝生产技术上的垄断,持续扩大产能,去年实现净利润6.31亿元,同比增长一倍以上。

提速扩容

支持优质企业更快上市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北交所已从平稳开市运行逐步迈向规模攻坚、功能提升的关键时期,站在了新阶段的新起点。”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北交所已初步搭建一套契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基础制度框架,服务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发展。同时,一系列关键改革措施接力推出,如发布北证50指数,带动8只指数基金发行,上线融资融券业务和混合做市制度,都在进一步激发市场交易活力。

去年底,北交所上市公司达到162家,今年5个多月时间新增38家。资深新三板评论人、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表示,当前北交所新股上市速度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上市节奏整体有序,新股整体市场表现较好,赚钱效应呈现。

一定的市场规模是形成流动性、发挥市场功能、实施产品创新的基础。眼下,优质企业供给和市场流动性,仍是市场各方关切的话题。前不久,证监会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部主任鲁颂宾公开表示,与社会各界的殷切期待相比,北交所市场规模总量偏小,距离成为成熟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北交所发行提速将是大势所趋。北交所相关负责人称,在增加优质企业供给方面,将完善发行上市准入安排,进一步提高效率、明确预期,降低企业上市成本,让优质企业更好更快对接北交所上市。“既用好用足现有制度安排,推动优化辅导监管等要求,强化流程衔接,又研究拓展优质中小企业到北交所上市的路径。”该负责人表示。

就在上周,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最新发布提升服务能力综合行动方案,推出服务市场的“十八条”措施,将强化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