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已过、天气回暖,首批候鸟飞抵位于川西北高原的若尔盖湿地,在观鸟、拍鸟爱好者圈子里引发热议。
地处长江黄河上游的四川,境内江河纵横,被誉为“千河之省”,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地和重要水源涵养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还有不到两周时间,黑颈鹤就要飞回来了。”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索郎夺尔基告诉记者,黑颈鹤被称作“鸟中大熊猫”,曾在二十世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动物。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湿地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力度,包括四川若尔盖湿地保护区在内的许多自然保护区建立起来,使这些湿地成为各种珍稀鸟类理想的栖息和觅食区域。随着种群数量不断扩大,黑颈鹤的濒危等级从“易危”降为“近危”。
数据显示,四川现有湿地123.08万公顷,2022年完成湿地修复10.84万亩,已基本建成湿地保护网络体系。目前,四川还启动了修订《四川省湿地保护条例》立法调研,为进一步保护全省湿地做好法制保障。不同类型的湿地,给珍稀动植物提供了美好家园,也给人民带来了“绿色福利”。
在拥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兴隆湖湿地公园、青龙湖湿地公园等已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网红打卡地”,人们在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环境中露营、踏青,充分享受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
俯瞰川蜀大地,很多河流最终在四川省宜宾市三江口汇聚成长江,浩荡东流。
这座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城市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出“建机制、聚焦点、促转型、重实效”的治水方案,解决和改善了过去化工、造纸等老工业企业“围江”而建、沿江砂石乱采乱堆、江之头成为污水排放集中地等突出问题。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使圆筒吻鮈、小眼薄鳅等土著鱼类得以重现,达氏鲟、胭脂鱼等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进一步提升,波叶海菜花、狐尾藻、眼子菜等水生植物稳定生长。
通过多年的持续攻坚,四川解决了一大批制约水质改善的突出问题。2022年,长江水系水污染防治的“硬骨头”——沱江流域37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质优良率100%,V类、劣V类断面全面消除,水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
有着洁白羽毛、红嘴红爪的湿地鸟类红嘴鸥,被视作为流域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如今又在沱江流域重建家园。
作为“千河之省”,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扎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切实守护好一江清水浩荡东流。
2022年,四川省203个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202个,占比99.5%。10个跨省共界断面均为优良水质,长江黄河干流、嘉陵江等主要出川河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
记者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四川将在开展小流域“三水共治”示范试点,推进四川省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域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强化工业园区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监管,统筹抓好长江黄河保护修复,深化川渝跨界河流共治共保,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方面继续发力。
“下一步,我们将以小流域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钟承林说。(□记者 康锦谦 成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