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描述有所不同。《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多智近妖,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三国志》的诸葛亮更像是一个政治家,并没有什么奇谋妙策。而且《三国演义》为了突显诸葛亮的智谋,把很多别人打的胜仗安到他的头上。比如刘皇叔打赢的“博望坡之战”;周瑜等人打赢的“赤壁之战”等等。
很多人都先接触《三国演义》,被诸葛亮的魅力折服,结果再看《三国志》,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又开始盲目地贬低诸葛亮。有些人甚至说诸葛亮不如郭嘉和法正。平心而论,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骇人,但也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军事家,被后世列为“武庙十哲”,在武庙中享祀。
不过《三国志》的史官陈寿却并不这么认为。在诸葛亮的本传中,陈寿多次评论他的军事才能。第一处“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在贬低诸葛亮奇谋的同时夸了一句他的治军能力;第二处“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直接说他军事能力不行。很多人将陈寿的评价奉为圭臬,用来诋毁诸葛亮。
首先史籍都是人编纂的,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主观意识,这取决于史家的史才史德。《晋书》中对陈寿的评价非常低。先是夸陈寿“善叙事”、“良史之才”,但是转头就说他史德有问题。当时丁仪和丁廙在曹魏有盛名,陈寿跟他们儿子说:“给我一千斛米,我在史书中给令尊美言几句。”小丁不给陈寿米,陈寿最后也没给丁仪、丁廙立传。
诸葛亮的评价也是陈寿私心作祟。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马谡因为失街亭被处死,陈父也被施以髡刑,就是割掉头发以示羞辱。而且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又瞧不起陈寿(陈寿早先是蜀汉的官员),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诸葛瞻名过其实。
但是也有很多史学家反对《晋书》的说法。因为丁仪、丁廙本身就没有太大的功劳,而且又依附曹植为党羽,理应不给他们列传;陈寿虽然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但是把他的政治才能吹得天花乱坠,根本就看不出贬低的意思。至于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更多历史请关注小编,欢迎下方留言评论